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最近跟不少朋友聊企業搞 AI 落地,從各種 bot 進化到各種 Agent,氣氛都很熱,但項目的真實進展卻遠不如預期。
大家所在公司的狀態都差不多:老闆特別興奮,業務不願意用,技術反覆沮喪。
展開聊聊,歡迎對號入座。
這個話題涉及其實到一個老大難的組織張力:老闆、技術、業務之間的“不可能三角”。很多時候事情本身與要推廣的技術無關,這其實是博弈路徑走歪了,大部分都卡死在老闆、技術、業務這三方的拉扯中。
1/
先說老闆,他們想要的很簡單:
- 資本市場上能講故事,能拿融資、能PR,能上 AI 戰略;
- 業務角度又要 ROI 快,最好 3 個月就看到節省成本或增長 GMV;
所以經常一拍腦袋下個大決策。但他不會告訴你落在哪,也不會等你慢慢迭代,不超三月耐心可能就沒了。
2/
那技術團隊怎麼想?技術團隊很純粹,全部站在技術角度出發:
- 要做效果好的,還得是多模態的;
- 要兼顧成本、推理速度、數據合規;
技術特別擅長造工具箱,但常常不知道業務到底要錘哪顆釘子。
大部分情況下的結果就是 Demo 特炫酷,ppt呈現的花裏胡哨,但一到落地就一地雞毛。
3/
那業務呢?其實業務最現實:
- 用戶用不用、能不能轉化、有沒有 KPI 提升;
- 能不能馬上見效,不然就又是個花瓶;
他們天然不信技術團隊,也很難有意願撇開 KPI 不達成來嘗試新鮮玩意,一看就這效果基本就甩手不用了。
4/
於是形成 AI 落地最經典的三角困局:
- 老闆 push 戰略 → 技術找不到抓手;
- 技術 all in AI → 業務根本不接這茬;
- 業務只要 KPI 結果,並且做好了功勞是技術的 → 老闆覺得這只是當下價值,我們還要未來;
這三方之間沒有解法,只有來來回不斷的妥協和博弈。
5/
所以很多人說要破局,就要搞懂技術、搞懂產品,但其實最難的是搞懂組織。
AI 從來不是技術項目,而是組織協作項目,這也是我為什麼一直說 AI 一定是一把手工程,是要老闆擼起袖子上親自上的,不是掛個技術負責人就能搞定的。
大家坐在一起,讓老闆接受 MVP,讓技術理解轉化漏斗,讓業務團隊參與 Prompt 打磨。
6/
在我參與的多個 AI 落地項目裡,最順暢最高效跑得通的路徑基本是這個順序:
- 業務牽頭,選一個最小閉環場景;
- 技術配合打工具鏈,能量化、可解釋
- 老闆做資源擔保,別中途撤退、別急功近利
也不是說技術牽頭搞不定,但這條路徑一定是磨難最大的,過程中各種資源、阻力。
7/
所以如果你正在推進企業 AI 落地,試著畫一畫你們的權力三角:誰是真正說了算的人?誰在扯皮?誰在躺平?
很多時候是三方角力最後沒有一方能走出共識的幻覺。
那咋落地,一定得先過組織這一關。
合適的人選是能在老闆、技術、業務之間架橋的人,這個人可能是技術、可能是業務,所以你要在內部推 AI 項目,要首先找到這個關鍵節點,這樣會順利不少。
囉嗦這麼多,其實這一句是我這兩年最大的經驗。
79.13K
熱門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