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AI的炒作泡沫正在破裂,但這對它的未來是件好事
作者:Hugh Langley
AI炒作撞上現實,請保持冷靜。
市場回調、一記警鐘、一場大型消化…… 你可以隨便給它起個名字,但 AI 確實正在經歷這一切。
眼下,有兩件事似乎正在同時發生。一方面,企業終於開始理解 AI 能為他們的利潤做什麼——更重要的是,不能做什麼。另一方面,過去幾年被 AI 公司們部分誇大和過度炒作的、高到天際的期望,終於要落地了。
簡而言之,情況越來越像這樣:無論是 AI 的末日論者還是狂熱吹捧者,他們都錯了。AI 的發展軌跡,開始變得不像時間機器或太空電梯那樣一步登天,反而更像是電腦、智能手機和電視這些我們熟悉的技術:它會越來越好,假以時日,它幾乎肯定會改變我們的生活,但這種改變更可能是漸進式的——以至於如果有一天,通用人工智能 (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或超級智能真的到來了,我們可能都不會覺得那是一個多麼巨大的飛躍。
或許沒有比 OpenAI 最近發佈、備受期待的模型 GPT-5 更能說明這一點的了。它的宣傳轟轟烈烈,落地卻反響平平。發佈前,OpenAI 的山姆·奧特曼 (Sam Altman) 曾說,與這個模型的智能相比,他感覺自己“毫無用處”,甚至將其與“曼哈頓計劃”相提並論。然而當它真的發佈時,用戶們顯然沒那麼震撼。一位用戶寫道:“吹得太過了。” 另一位則寫道:“如果沒有巨大的進步,那你剩下的就只有炒作了。”
但這或許只是讓我們瞥見了新的現實:AI 飛速發展的腳步正在趨於平穩,進步不能只靠炒作來驅動,我們既不會在一夜之間看到白領工作被徹底取代,也不會一夜之間就進入一個 AI 資源取之不盡的富足社會。
歡迎來到 AI 的“就這?”時代。保持冷靜。我們經歷過這種事。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大概吧。
上世紀90年代末,互聯網革命席捲而來,當時的公司僅憑一個網站和一套巧妙的說辭就能在一夜之間賺得盆滿鉢滿。但到了2000年,經濟現實戳破了炒作的泡沫,數萬億美元一夜蒸發。不熟悉這段歷史?去問問你的父母, 這家公司後來怎麼樣了。
不難理解為什麼關於泡沫的討論再次擡頭。就連奧特曼——這位 AI 最大的“吹鼓手”——最近也罕見地發表了審慎的言論,承認 AI 市場可能存在泡沫。
進步的速度已經到了你可能根本注意不到變化的程度。—— 卡爾·貝內迪克特·弗雷 (Carl Benedikt Frey)
“如果你回到90年代互聯網泡沫破裂的時候,”牛津大學的經濟學家卡爾·貝內迪克特·弗雷說,“會發現當時的投資背後並沒有相應的利潤支撐,但確實帶來了實實在在的生產力提升。”如果這聽起來有點耳熟,那麼現在對 AI 進行一次“體檢”,或許能防止歷史重演。
麻省理工學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上個月發佈的一項研究更是火上澆油。研究聲稱,在他們調查的公司中,只有 5% 成功地將 AI 技術轉化為了實際收入——這個發現相當嚇人,甚至引發了科技股的拋售,儘管這項研究本身存在很多侷限性。
不過,也有其他證據表明,AI 已經開始對採用它的企業產生影響。一篇來自斯坦福大學 (Stanford University) 的研究分析了薪資數據後得出結論,AI 正在扼殺 22 至 25 歲年輕人的入門級工作崗位,尤其是在那些 AI 更傾向於替代而非增強人類勞動力的領域。馬克·貝尼奧夫 (Marc Benioff) 聲稱,AI 智能體 (AI Agent) 正在取代賽富時 (Salesforce) 數千個客服崗位,其他公司也紛紛吹噓 AI 讓他們的工作實現了更高程度的自動化。
弗雷和牛津的另一位經濟學家佩德羅·利亞諾斯-帕雷德斯 (Pedro Llanos-Paredes) 今年早些時候發表了一項關於 AI 對外國翻譯需求影響的研究,結論是該技術對這些工作崗位產生了雖小但可證實的衝擊。
“我們似乎看到少數引領 AI 革命的公司實現了可觀的收入增長,但我們沒有看到這種增長轉化為更廣泛的經濟增長,”弗雷告訴我。“我所擔心的是,我們在生產力統計數據中仍然看不到任何 AI 帶來的跡象,而這才是最終重要的。AI 在測試或某些基準上表現如何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將其轉化為真正的經濟增長。”
對市場而言,這種較為溫和的應用速度或許完全可以接受。Evercore ISI 的策略師預測,到 2026 年底,AI 的熱潮將推動美國股市再上漲 20%。“AI 比互聯網‘更宏大’,”他們在本週發佈的一份報告中寫道。“在三年時間裡,儘管應用才剛剛開始,它的影響已經觸及了社會和行業的方方面面。”
上週英偉達 (Nvidia) 的財報是當前狀況的一個有力指標。這家公司銷售用於訓練和運行 AI 的寶貴芯片,已經成為整個 AI 熱潮的風向標,其主要客戶包括一些最大的科技巨頭。(據彭博社估計,微軟約 47% 的資本支出都花在了英偉達的芯片上。)儘管英偉達的業績超出了華爾街的預期,也打破了自身的銷售記錄,但其股價依然下跌,這表明投資者對他們看到的數字並不滿意。一些分析師警告說,那些從英偉達購買服務的公司尚未看到投資回報。一位瑞銀 (UBS) 分析師對英偉達業績的評價,或許完美地總結了 AI 新的平穩發展模式:“足夠好了。”
總而言之,AI 似乎已經來到了它的“iPhone 4 時刻”。
2010 年,當蘋果的 iPhone 4 問世時,它是一款不折不扣的爆款產品。在庫比蒂諾的舞臺上,史蒂夫·喬布斯自豪地宣稱蘋果製造了世界上最薄的手機,並帶來了一系列必須擁有的新功能:方形邊框設計、高分辨率顯示屏、用於 FaceTime 和自拍的前置攝像頭,以及蘋果自研芯片 A4 的首次亮相。儘管有“天線門”事件,它依然銷售火爆,並進一步鞏固了蘋果作為智能手機之王的地位。可以說,從那以後,整個市場就一直在追逐 iPhone 4 的“三明治玻璃”設計。
這種失望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不合理的炒作造成的。—— 大衛·克魯格 (David Krueger)
然後,情況變了:從那以後,除了幾次中等程度的飛躍,iPhone 一直在走一條更加漸進的路線。有證據表明,人工智能可能也在走類似的道路。前沿的 AI 實驗室正在不斷推出穩定的更新和微小的飛躍,而不是每隔幾年才發佈一代新模型。結果就是,每一次新模型的發佈都開始讓人感覺是演進式的、漸進的。
“如果你不是這個領域的頂尖專家,我認為進步的速度已經到了你可能根本注意不到變化的程度,”弗雷說。
去年,一個熱門話題是 AI 實驗室在試圖簡單地向模型投入更多數據和算力時,是否正面臨收益遞減 (diminishing returns) 的問題。這或許可以部分解釋 GPT-5 為何反響平平,但並非唯一因素。
在 2023 年 3 月的 GPT-4 和上個月的 GPT-5 發佈之間,OpenAI 推出了十幾個模型,每個模型都專注於特定的任務或對前一個進行漸進式改進。因此,GPT-5 沒有讓我們大吃一驚,也就不足為奇了。(在承認 AI 存在泡沫的同一次談話中,奧特曼還聲稱 OpenAI 擁有比 GPT-5 更先進的模型,但由於算力不足而無法部署。)
谷歌最新的前沿模型 Gemini 2.5 也是一個過渡模型,而 GPT-5 的發佈或許可以作為一個善意的提醒,讓我們對預計在年底前發佈的 Gemini 3 調低期望。
“進展感覺更加連續了,”蒙特利爾大學 (University of Montreal) 研究 AI 安全與風險的助理教授大衛·克魯格說。
克魯格仍然認為我們偶爾會有“哇”的驚豔時刻,但他也相信,要達到任何能與人類匹敵的人工智能水平,我們需要在技術方面取得更多突破——而且他認為,僅靠大語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s) 是無法實現 AGI 的。
“我確實認為大語言模型,或者更廣泛地說,深度學習,可能是拼圖中的一大塊。如果非要我下注,我會說是最大的一塊,”他說。“但我認為我們可能還缺幾塊拼圖。”
克魯格還將矛頭指向了那些製造了“不合理炒作”的 AI 領軍人物,他們終於要面對現實了。奧特曼可能是最過分的那個,但他不是唯一一個。
今年 3 月,Anthropic 公司的 CEO 達里奧·阿莫迪 (Dario Amodei) 預測,在三到六個月內,AI 將編寫軟件開發者 90% 的代碼。而實際的增益似乎要溫和得多:在 Alphabet 2025 年第一季度的財報電話會議上,CEO 桑達爾·皮查伊 (Sundar Pichai) 表示,谷歌內部超過 30% 的代碼是由 AI 生成的。
“我認為這種失望感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公司方面不合理的炒作造成的,”克魯格說。隨著技術真正落地,AI 飛速發展的步伐可能放緩,人們對 AI 未來的期望——以及對 AGI 可能、也許、有一天會到來的期望——也終於被拉回了現實。
你可以看到我們是怎麼走到這一步的。在今年 1 月接受彭博社採訪時,奧特曼預測 AGI 將在特朗普的第二個總統任期內到來。埃隆·馬斯克曾預測它可能在今年年底就會出現。在一些頂尖的 AI 專家口中,AGI 總是“幾年後”就來了。而事實是,我們似乎終於意識到,其實誰也不知道答案。
或許在 AI 領域,沒有誰比蘋果公司經歷的“教訓”更深刻了。今年早些時候,蘋果砍掉了一則 iPhone 16 的廣告,該廣告承諾了幾項備受期待的新 AI 功能,但事實證明,這些功能遠未準備就緒。當下周蒂姆·庫克 (Tim Cook) 走上舞臺,為最新系列設備揭幕時,如果他和公司其他高管在談論 AI 時語調更加謹慎,請不要感到驚訝。
我聽說,這次的新手機會更薄一點。

11.65K
熱門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