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的炒作泡沫正在破裂,但这对它的未来是件好事 作者:Hugh Langley AI炒作撞上现实,请保持冷静。 市场回调、一记警钟、一场大型消化…… 你可以随便给它起个名字,但 AI 确实正在经历这一切。 眼下,有两件事似乎正在同时发生。一方面,企业终于开始理解 AI 能为他们的利润做什么——更重要的是,不能做什么。另一方面,过去几年被 AI 公司们部分夸大和过度炒作的、高到天际的期望,终于要落地了。 简而言之,情况越来越像这样:无论是 AI 的末日论者还是狂热吹捧者,他们都错了。AI 的发展轨迹,开始变得不像时间机器或太空电梯那样一步登天,反而更像是电脑、智能手机和电视这些我们熟悉的技术:它会越来越好,假以时日,它几乎肯定会改变我们的生活,但这种改变更可能是渐进式的——以至于如果有一天,通用人工智能 (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 或超级智能真的到来了,我们可能都不会觉得那是一个多么巨大的飞跃。 或许没有比 OpenAI 最近发布、备受期待的模型 GPT-5 更能说明这一点的了。它的宣传轰轰烈烈,落地却反响平平。发布前,OpenAI 的山姆·奥特曼 (Sam Altman) 曾说,与这个模型的智能相比,他感觉自己“毫无用处”,甚至将其与“曼哈顿计划”相提并论。然而当它真的发布时,用户们显然没那么震撼。一位用户写道:“吹得太过了。” 另一位则写道:“如果没有巨大的进步,那你剩下的就只有炒作了。” 但这或许只是让我们瞥见了新的现实:AI 飞速发展的脚步正在趋于平稳,进步不能只靠炒作来驱动,我们既不会在一夜之间看到白领工作被彻底取代,也不会一夜之间就进入一个 AI 资源取之不尽的富足社会。 欢迎来到 AI 的“就这?”时代。保持冷静。我们经历过这种事。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大概吧。 上世纪90年代末,互联网革命席卷而来,当时的公司仅凭一个网站和一套巧妙的说辞就能在一夜之间赚得盆满钵满。但到了2000年,经济现实戳破了炒作的泡沫,数万亿美元一夜蒸发。不熟悉这段历史?去问问你的父母, 这家公司后来怎么样了。 不难理解为什么关于泡沫的讨论再次抬头。就连奥特曼——这位 AI 最大的“吹鼓手”——最近也罕见地发表了审慎的言论,承认 AI 市场可能存在泡沫。 进步的速度已经到了你可能根本注意不到变化的程度。—— 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 (Carl Benedikt Frey) “如果你回到90年代互联网泡沫破裂的时候,”牛津大学的经济学家卡尔·贝内迪克特·弗雷说,“会发现当时的投资背后并没有相应的利润支撑,但确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提升。”如果这听起来有点耳熟,那么现在对 AI 进行一次“体检”,或许能防止历史重演。 麻省理工学院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上个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更是火上浇油。研究声称,在他们调查的公司中,只有 5% 成功地将 AI 技术转化为了实际收入——这个发现相当吓人,甚至引发了科技股的抛售,尽管这项研究本身存在很多局限性。 不过,也有其他证据表明,AI 已经开始对采用它的企业产生影响。一篇来自斯坦福大学 (Stanford University) 的研究分析了薪资数据后得出结论,AI 正在扼杀 22 至 25 岁年轻人的入门级工作岗位,尤其是在那些 AI 更倾向于替代而非增强人类劳动力的领域。马克·贝尼奥夫 (Marc Benioff) 声称,AI 智能体 (AI Agent) 正在取代赛富时 (Salesforce) 数千个客服岗位,其他公司也纷纷吹嘘 AI 让他们的工作实现了更高程度的自动化。 弗雷和牛津的另一位经济学家佩德罗·利亚诺斯-帕雷德斯 (Pedro Llanos-Paredes) 今年早些时候发表了一项关于 AI 对外国翻译需求影响的研究,结论是该技术对这些工作岗位产生了虽小但可证实的冲击。 “我们似乎看到少数引领 AI 革命的公司实现了可观的收入增长,但我们没有看到这种增长转化为更广泛的经济增长,”弗雷告诉我。“我所担心的是,我们在生产力统计数据中仍然看不到任何 AI 带来的迹象,而这才是最终重要的。AI 在测试或某些基准上表现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其转化为真正的经济增长。” 对市场而言,这种较为温和的应用速度或许完全可以接受。Evercore ISI 的策略师预测,到 2026 年底,AI 的热潮将推动美国股市再上涨 20%。“AI 比互联网‘更宏大’,”他们在本周发布的一份报告中写道。“在三年时间里,尽管应用才刚刚开始,它的影响已经触及了社会和行业的方方面面。” 上周英伟达 (Nvidia) 的财报是当前状况的一个有力指标。这家公司销售用于训练和运行 AI 的宝贵芯片,已经成为整个 AI 热潮的风向标,其主要客户包括一些最大的科技巨头。(据彭博社估计,微软约 47% 的资本支出都花在了英伟达的芯片上。)尽管英伟达的业绩超出了华尔街的预期,也打破了自身的销售记录,但其股价依然下跌,这表明投资者对他们看到的数字并不满意。一些分析师警告说,那些从英伟达购买服务的公司尚未看到投资回报。一位瑞银 (UBS) 分析师对英伟达业绩的评价,或许完美地总结了 AI 新的平稳发展模式:“足够好了。” 总而言之,AI 似乎已经来到了它的“iPhone 4 时刻”。 2010 年,当苹果的 iPhone 4 问世时,它是一款不折不扣的爆款产品。在库比蒂诺的舞台上,史蒂夫·乔布斯自豪地宣称苹果制造了世界上最薄的手机,并带来了一系列必须拥有的新功能:方形边框设计、高分辨率显示屏、用于 FaceTime 和自拍的前置摄像头,以及苹果自研芯片 A4 的首次亮相。尽管有“天线门”事件,它依然销售火爆,并进一步巩固了苹果作为智能手机之王的地位。可以说,从那以后,整个市场就一直在追逐 iPhone 4 的“三明治玻璃”设计。 这种失望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炒作造成的。—— 大卫·克鲁格 (David Krueger) 然后,情况变了:从那以后,除了几次中等程度的飞跃,iPhone 一直在走一条更加渐进的路线。有证据表明,人工智能可能也在走类似的道路。前沿的 AI 实验室正在不断推出稳定的更新和微小的飞跃,而不是每隔几年才发布一代新模型。结果就是,每一次新模型的发布都开始让人感觉是演进式的、渐进的。 “如果你不是这个领域的顶尖专家,我认为进步的速度已经到了你可能根本注意不到变化的程度,”弗雷说。 去年,一个热门话题是 AI 实验室在试图简单地向模型投入更多数据和算力时,是否正面临收益递减 (diminishing returns) 的问题。这或许可以部分解释 GPT-5 为何反响平平,但并非唯一因素。 在 2023 年 3 月的 GPT-4 和上个月的 GPT-5 发布之间,OpenAI 推出了十几个模型,每个模型都专注于特定的任务或对前一个进行渐进式改进。因此,GPT-5 没有让我们大吃一惊,也就不足为奇了。(在承认 AI 存在泡沫的同一次谈话中,奥特曼还声称 OpenAI 拥有比 GPT-5 更先进的模型,但由于算力不足而无法部署。) 谷歌最新的前沿模型 Gemini 2.5 也是一个过渡模型,而 GPT-5 的发布或许可以作为一个善意的提醒,让我们对预计在年底前发布的 Gemini 3 调低期望。 “进展感觉更加连续了,”蒙特利尔大学 (University of Montreal) 研究 AI 安全与风险的助理教授大卫·克鲁格说。 克鲁格仍然认为我们偶尔会有“哇”的惊艳时刻,但他也相信,要达到任何能与人类匹敌的人工智能水平,我们需要在技术方面取得更多突破——而且他认为,仅靠大语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s) 是无法实现 AGI 的。 “我确实认为大语言模型,或者更广泛地说,深度学习,可能是拼图中的一大块。如果非要我下注,我会说是最大的一块,”他说。“但我认为我们可能还缺几块拼图。” 克鲁格还将矛头指向了那些制造了“不合理炒作”的 AI 领军人物,他们终于要面对现实了。奥特曼可能是最过分的那个,但他不是唯一一个。 今年 3 月,Anthropic 公司的 CEO 达里奥·阿莫迪 (Dario Amodei) 预测,在三到六个月内,AI 将编写软件开发者 90% 的代码。而实际的增益似乎要温和得多:在 Alphabet 2025 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电话会议上,CEO 桑达尔·皮查伊 (Sundar Pichai) 表示,谷歌内部超过 30% 的代码是由 AI 生成的。 “我认为这种失望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公司方面不合理的炒作造成的,”克鲁格说。随着技术真正落地,AI 飞速发展的步伐可能放缓,人们对 AI 未来的期望——以及对 AGI 可能、也许、有一天会到来的期望——也终于被拉回了现实。 你可以看到我们是怎么走到这一步的。在今年 1 月接受彭博社采访时,奥特曼预测 AGI 将在特朗普的第二个总统任期内到来。埃隆·马斯克曾预测它可能在今年年底就会出现。在一些顶尖的 AI 专家口中,AGI 总是“几年后”就来了。而事实是,我们似乎终于意识到,其实谁也不知道答案。 或许在 AI 领域,没有谁比苹果公司经历的“教训”更深刻了。今年早些时候,苹果砍掉了一则 iPhone 16 的广告,该广告承诺了几项备受期待的新 AI 功能,但事实证明,这些功能远未准备就绪。当下周蒂姆·库克 (Tim Cook) 走上舞台,为最新系列设备揭幕时,如果他和公司其他高管在谈论 AI 时语调更加谨慎,请不要感到惊讶。 我听说,这次的新手机会更薄一点。
11.6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