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宝玉
Prompt Engineer,致力於學習和傳播有關人工智慧、軟體工程和工程管理的知識。
來學習+批判一下 FAANG 這樣的大廠是怎麼「憑感覺編程(Vibe Coding)」的:
“先讓足夠多的利益相關者點頭同意”
“然後搞設計評審”
“接著是長達幾週的文檔工作”
“再然後是產品經理和項目經理來回拆分任務”
等三個月過去了,終於可以開始 Vibe Coding 了!
---
我們在 FAANG 是這樣「憑感覺編程(Vibe Coding)」的
大家好。
我之所以想在這裡發個帖子,是因為總看到有人抬杠,說 AI 輔助寫的代碼根本不能用在真正的產品裡。這絕對是瞎說。
先介紹下背景:我是一名 AI 軟體工程師,有十多年的經驗,其中一半時間是在 FAANG 度過的。我職業生涯的前半段是做系統工程師,而不是開發,不過我寫代碼也快 15 年了。
閒話少說,下面我就講講我們團隊是如何開始用 AI 來寫真正的**生產代碼 (production code)** 的。
1. 你永遠要從一份**技術設計文檔**開始。這才是整個工作裡最核心的部分。這份文檔就像一份提案,你需要說服足夠多的利益相關者 (stakeholders),讓他們相信你的方案是可行的。只有設計通過了,你才能著手開發系統本身。這份文檔裡要包含完整的系統架構、與其他系統的集成方案等等。
2. 在投入開發之前,要進行**設計評審 (Design review)**。在這個階段,團隊裡的高級工程師 (Senior Engineers) 會把你的設計文檔翻來覆去地“捶打”一遍。這是件好事,我管這叫**“把痛苦前置”**。
3. 如果評審順利通過,你就可以正式啟動開發工作了。最初的幾週,大家會花很多時間,為每個開發團隊要構建的子系統 (subsystem),撰寫更詳細的文檔。
4. 接著是**待辦事項 (Backlog) 的開發和 Sprint 規劃 (sprint planning)**。在這個階段,開發人員會和產品經理 (PMs)、技術項目經理 (TPMs) 一起開會,把宏大的目標拆解成一個個開發人員可以上手執行的具體任務。
5. **軟體開發**。終於,我們可以上手敲代碼、消滅任務卡了。而這,正是 AI 發揮神力的地方,它簡直是我們的**效率倍增器 (force multiplier)**。我們採用的是**測試驅動開發 (Test Driven Development, TDD)** 模式,所以我做的第一件事,是讓 **AI 智能體 (AI agent)** 為我要開發的功能先寫好測試用例。*只有當測試寫好了,我才會開始讓 AI 智能體幫我構建具體的功能*。
6. **代碼提交評審**。我們的代碼在合併到主分支 (main) 之前,需要有兩名開發人員的批准。在這個環節,AI 也展現出了巨大的潛力,可以輔助我們進行評審。
7. **在預發布環境 (staging) 測試**。如果測試一切順利,我們就正式發布到生產環境 (prod) 了。
總的來說,從功能提案到最終上線,我們發現整個流程的**速度提升了大約 30%**。這對我們來說是個巨大的進步。
**太長不看 (TL;DR):** 永遠從一份扎實的設計文檔和架構開始;然後一塊一塊地去實現它;永遠把測試寫在前面。

3.69K
如果你對 Claude Code 的工作原理感興趣,這篇文章一定要讀一下。
> Claude Code 在每個架構決策點上都選擇了簡單——一個主循環、簡單的搜索、簡單的待辦事項列表等等。抵制過度設計的衝動,為模型搭建一個好的舞台,然後讓它盡情發揮吧!這難道又是自動駕駛領域的“端到端”路線的重演嗎?苦澀的教訓,何其相似?
文章核心要點:
1. 控制循環 (Control Loop)
1.1 保持一個主循環(最多一個分支)和一份消息歷史
1.2 隨時隨地,把小模型用在各種事情上
2. 提示詞 (Prompts)
2.1 使用 claude .md 模式來協作管理用戶偏好和上下文
2.2 使用特殊的 XML 標籤、Markdown 和大量示例
3. 工具 (Tools)
3.1 大語言模型搜索 >>> 基於 RAG 的搜索
3.2 如何設計好用的工具?(高級工具 vs. 底層工具)
3.3 讓你的智能體管理自己的待辦事項清單
4. 可引導性 (Steerability)
4.1 語氣和風格
4.2 不幸的是,“請注意,這很重要” 仍然是王道
4.3 把算法寫出來,附上啟發式規則和示例

Vivek Aithal8月21日 23:16
@claudeai 的 Claude 代碼怎麼這麼好?你如何在自己的 LLM 代理/工作流程中重現這種魔力?
在過去幾個月中攔截了所有 CC 調用,並寫了一篇 2000 字的指南!(所有提示和工具在評論中鏈接)
主要收穫 (0/3):
0. 可調試性 >>> 一切其他。大部分魔力在於設計良好的(低級和高級)工具和提示,讓模型發光。保持簡單。

45.42K
宝玉 已轉發
推特總是給我推薦各種獨立開發、出海創業的內容,看了一年多,有很多現象和觀點不敢苟同,說一下個人看法。
1 一個產品,幹了幾個月,po幾個月入幾萬的圖,就開始分享成功經驗,還總結的頭頭是道,一堆點讚收藏加轉發。以我的經驗,總結的內容都是扯淡,都是為引流加關注而包裝的,這種內容你花老半天看還收藏,完全浪費時間。真正的創業者,幾個月只是剛剛開始,如果開始就有收入,先感謝老天爺賞飯吃,運氣好,自個繼續如履薄冰,戰戰兢兢,嘗試著記錄一些變化和經過,小幅更新你的預設想法,第二個月繼續觀察和驗證,我建議都不要去總結什麼經驗,因為你沒有走完一個週期,不存在什麼確定的經驗,前面都是盲人摸象,等你把大象各部位都摸完,你還在戰場上沒倒下,再來總結經驗。所以,看到這種推,我建議看官朋友直接劃走,不要有錯失焦慮,一定是引流垃圾推,沒有例外。
2 很多獨立開發者,一邊在公司摸魚,一邊投機做項目,一邊還拿到推上毫不掩飾的說。這樣做法,我覺得非常糟糕。我見過非常多的小有成功的創業者,他們在打工的時候,都是非常有責任心和驅動力的,都很敬業,都在原公司做到了一定高度和成績,出去後,他們自己幹,狀態是沒有任何變化的,這樣他們才能吸引同質的人,帶出好的團隊。拿著公司的錢混日子、主要精力搞副業的情況是一種沒有極其職業道德的事,更是不懂得創業、做事、做人之道的,做不出什麼好東西的。因為這種價值觀,在一個人做決策的時候,就會影響它,做一些利己的、短視的、捷徑的選擇。你可以在想自己幹之前規避風險,不辭掉工作,但前提是要把公司的工作幹好,或者你實在無法兩頭應對,你一定不要給公司和團隊埋坑拖後腿,更不要覺得若無其事的在推上宣揚,甚至貶低你的公司和團隊,你起碼要知道你能摸魚做副業,是公司發工資養你,是團隊承擔你摸魚的工作量。
3 對很多想做或者剛做生意的開發者,我想說幾句。1)對,我說的就是做生意,古代叫買賣,忘掉什麼獨立開發,什麼一人公司這些虛頭巴腦、看山不見山的概念,你要學習的是怎麼做一個買賣,這個事你只能自己做著學,或者貼身跟到一個買賣人身邊去學,別無他法。所以,你想要做,就先做起來,做著做著你慢慢就學到了。給自己想方法多屯點糧食,少花點,慢慢熬,只要你不是特別不是這塊料開不開竅,慢慢就能落下點東西,逐步起來。2)做買賣,首先就是你要有其他人需要的東西,然後這個東西一部分人偏向從你這買,持續堅持利他:做好產品,做好服務,慢慢你就能感受更多的東西了,就能上道跑起來。3)不要迷信行銷,除非你本來就擅長這個,有很強表達欲,網感好。你首先要做的是,逐漸成為一個產品經理角色和地推銷售角色,觀察你熟悉的客戶群,找到他們的需求,做一個產品,慢慢的推廣和打磨,時間要留夠,1-2年至少得。那些3天起量、1個月廣而告之的案例,就像中彩票一樣的事,存在但不能是你的計劃。時間拉長,你對流量的需求就沒那麼大和迫切。你發布一個demo,可能只需要10個人,這時候你要變成一個銷售,臉皮厚,沒有自尊心,去找這些人,只要你真誠和堅持,一定找得到。我敢說,即使你做了一坨屎,都能找到10個人來用。然後,你要變成產品經理,觀察用戶行為,跟用戶聊,然後分析改進。然後改進你的產品、總結你的推銷話術,再去找50個人來。慢慢找到這個PMF,你的行銷也慢慢就來了。4)尊重時間,任何創業上焦慮的事情,拉長時間這個變量,都有解,所以長期主義、持久戰、堅持才是創業最核心需要,甚至高於智商。所以,你怎麼堅持足夠長的時間,反而是創業第一天要想的最重要一件事。5)創業做買賣沒什麼奇術巧招、杠上開花,這些也是推上分享最多的內容,大部分是扯淡,小部分是運氣,很多事情概率很小,我都視為none,賭小概率事件就是拿著左輪手槍對著腦袋開槍。我認識的創業者,基本都用的拙勁,但人都很聰明,聰明人用拙勁,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之一。如果你剛做生意,一定離這種垃圾內容遠一點,保留自己的定力,好的心態是你前期走下去和做起來的重要支撐。6)不要投機,投機有很多含義,其中一種典型的,我還是認為那種一個獨立開發者一個月開發一個,一年十幾個的方式,是一種劍走偏鋒的方式,可能適合極少部分行銷見長的開發者,已經積累了人設和粉絲,有流量試錯,但這個就是個挖井的問題,你一鐵鍬下去挖不倒水,不代表沒水。一般開發者,還是按照古典市場理論去做,更靠譜一些。第二種投機就是,做垃圾,不做精品。做一堆垃圾當然不如做一個精品,這人人都知道,但我想表達的是,決策的路徑依賴和心態問題,做了幾個垃圾,你就沒有做精品的心思和耐心了,精品不是你想做就能做出來的,是長期主義路線的結果。
我雖然做的也不成功,但失敗經驗很多,經歷很多,身邊見過的很多,以上都是親身體會後的感想,一家之言,慎重閱讀。
149.71K
最先進的一批AI模型寫的程式碼不差,模組級別遠超人類程式設計師的平均水平,寫出來的爛程式碼先看看選的什麼模型,上下文是不是充分,提示詞是不是要優化。
跨模組的程式碼,受限於上下文窗口長度,可能需要人類輔助設計規劃一下,如果專案結構合理,AI一樣可以重用現有程式碼保持DRY。

geniusvczh8月22日 18:58
仔細想了一下,AI之所以寫代碼爛,不是因為他不會寫,而是因為他不會讀。人會因為做一個feature去看很多表面上不相關的東西,但是正是這些看起來毫不相關的東西給你提供了讓項目保持DRY的可能。AI要能成為頂樑柱,必須先學會這個不可 🤪
66.57K
不是 AI 產品垃圾時間,恰恰會是高速發展期,因為:
1. 模型增速雖然不再,但是能力已經足夠,成本也能接受
2. 模型增速下降反而少了「模型及產品」的顧慮,不必過於擔心模型一升級就白忙活了,可以安心基於現有模型去設計構造產品
3. 已經有了成功案例可以參考,比如 ChatGPT、NotebookLM、Cursor、Claude Code 等等
4. AI Coding 大大加速了產品構建的速度
拭目以待

yan5xu8月22日 09:49
說個暴論,現在是AI 產品的垃圾時間。模型進化降速,產品形態停滯,資本吵鬧,創新乏力。我們正好回顧過去:
24 年初 Chatbot&套殼已現疲態;GPT-4o 宣告了數字遊戲(3/3.5/4)的終結,也打碎了 LLM 無限進化的狂熱。直到八月,Cursor 在 Claude 3.5 Sonnet 發布的兩個月後,才在 Coding 這一垂直領域證明了 LLM 的應用深度,打破僵局。而市場,旋即回歸平靜。
25 年初,以 Deepseek 為代表的開源模型雖讓市場再度火熱,但這只是開源策略的勝利,但沒有帶來新的產品敘事。三個月後 manus 的登場,才真正拉開了 agent 的大幕;
而現在,正處在又一個垃圾時間。Agent 是不是已經端不出新的菜?能講出下一個故事的,又會是誰呢~
81.83K
宝玉 已轉發
我一直不看好通用 通用就是通通不好用
上來做通用大概率都是炒作資本市場概念
因為容易塑造給投資人這市場可能性很大的假象
通用難以量化衡量效果
即便想構建通用agent的評估反饋
也是得基於垂直能力分而治之
很難直接抽象出同一套框架標準來做不同能力維度的獎勵評估
通用這件事應該是在做垂直發展之後才能發展
也就是OpenAI曾經規劃出的AGI第五階段:領導者
未來每個垂直領域會有很多專業agent
領導者就像CEO一樣 找到志同道合能力匹配的agent 一起達成目標
這種目標敘事是更加複雜與宏大的
而也不是像現在這樣的通用
當然,也有類似的通用,就是聚合,基於場景把需求識別後分發垂直agent
綜上所述,Agent熱這件事,將在Manus/Genspark沒有了接盤俠後而終結,大家看到的高估值頭部的泡沫爆了,才會意識到原來這些agent和真正能幫助人們解決問題提高生產效率的現實之間存在巨大的GAP
一旦這種共識達成,AI Agent的領域就又會即將陷入一種難以融資的恐慌,投資人終於領悟原來這些agent都是很難交付可靠結果的,於是可能至少有40-60%的公司或許在明年就會死亡
16.07K
熱門
排行
收藏
鏈上熱點
X 熱門榜
近期融資
最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