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私有區塊鏈的復興 昨天,@Stripe 發布了 @Tempo,一個為支付設計的區塊鏈,這個項目讓我們強烈想起了 Libra(由 Facebook 在 2019 年推出,2022 年放棄)……不同的是,這裡的目標不再是創建一種新的全球貨幣,而是構建一個流通現有穩定幣的基礎設施。 通過 Tempo,Stripe 完成了閉環: 👉 資產:穩定幣(通過收購 Bridge @stablecoin) 👉 訪問:錢包(通過收購 @privy_io) 👉 基礎設施:Tempo 區塊鏈 目標:控制整個數字支付價值鏈。 但 Stripe 並不是唯一採取這種方法的公司。 在過去幾個月中,幾家參與者推出了類似的舉措: 👉 @Arc (@Circle):與以太坊兼容的區塊鏈,費用以 USDC 計 👉 @PlasmaFDN (@Tether_to):專注於 USDT 的網絡,沒有明顯費用 👉 @CantonNetwork:由 @GoldmanSachs、@BNPParibas 或 @DeutscheBoerse 支持 所有這些舉措遵循相同的邏輯:重新獲得對基礎設施的控制。 機構希望避免依賴像以太坊或 Solana 這樣的公共區塊鏈,因為它們在成本和合規性方面被認為過於不可預測。 這裡可以看到一個悖論:經過多年宣傳開放和去中心化,我們正在回歸更封閉的架構。 但這個計算是務實的:性能、合規性和穩定成本比 "無許可" 的意識形態更重要。 這一趨勢帶來了兩個主要風險: 碎片化:每個參與者開發自己的網絡,可能導致穩定幣流動性的分散。 治理:如何在主要金融參與者之外開放這些網絡? 我相信公共區塊鏈(以太坊、Solana 等)並沒有被排除在外。 它們可以作為這些新私有網絡之間的互操作性層發揮關鍵作用。 但一些流動可能會轉移到其他地方。 在實驗和投機階段之後,一個新的時代正在開始:專業金融基礎設施的時代。 它們可能不會讓密碼朋克感到興奮,但它們符合希望擁有可靠通道以流通數十億美元的機構的期望。 現在真正的問題是:它們會與公共網絡共存……還是最終將其邊緣化? 閱讀 @TheBigWhale_ 的分析並訪問我們的研究平台(特別是關於穩定幣的部分):
13.3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