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最新的產能過剩不在電動車或鋼鐵上,而是在 AI 博士學位上嗎?我有點開玩笑…… @jjding99 在他的 ChinAI 通訊中分享了一個關於這一現象的故事。這個故事講述了來自不算頂尖但還不錯的中國大學的博士畢業生,他們發現儘管 AI 繁榮,但對他們的需求根本不夠。 中國的大型科技公司,實際上只有少數幾家,只會聘用頂尖的 1% 的人——來自精英實驗室的畢業生,擁有五篇或更多的第一作者論文、著名的導師和重大的競賽獲勝經歷。與此同時,小型公司則專注於商業化。他們不需要那些花了五年時間優化訓練數據效率的人;他們需要能在下個季度交付產品的工程師。 幾個細節引人注目: - AAAI 2024(關於 AI 的一個主要會議)收到了約 29,000 篇投稿,是四年前的四倍,其中三分之二來自中國。AI 論文的內卷…… - 審稿人壓力太大,以至於一些不合格的人在審核頂級論文,導致一些非常愚蠢的拒稿(不妙!) - 據傳,字節跳動、華為和阿里巴巴的那些備受追捧的“天才計劃”提供 200 萬元的薪資——大約 300,000 美元。這似乎仍然比這裡在矽谷的薪資要合理得多? - 對於其他人來說,求職之路依然漫長。一位候選人形容這種情況為被困在“人力資源魚塘”中,等待在更大的魚被捕獲後被拉上來。 這很容易開玩笑,但也有點令人清醒。中國的 AI 博士“供過於求”同時說明了兩件事:這個系統產生的研究人才遠超市場的吸納能力,而人才儲備的深度遠比可見的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