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學到的一件事是,在對中國科技下結論之前,瞭解你實際上在和誰交談是多麼重要。這個生態系統層次分明且複雜,兩個在紙面上看起來幾乎相同的人可能會給你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你沒有正確的背景,你會錯過他們真正想表達的內容。老實說,如果你對這個世界不夠熟悉,你應該找個嚮導。我為很多人扮演過這個角色,但有趣的是,大多數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有多迷茫,因此他們甚至從未詢問過。我相信這對許多其他行業也是如此——這只是恰好是我的行業。 以我的兩個朋友為例,他們都是長期的風險投資者,擁有超過十五年的經驗,自己管理著基金,並且都有西方教育和國際背景。在紙面上,他們可能會被誤認為是同一個人。但在實踐中,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 投資者A在中國的人工智能領域做出了一些非常成功的投資,主要集中在軟件方面,並且在這個領域較早進入。他很快就要去硅谷,我給他展示了充滿聚會和活動的GenAI活動日曆。他的反應是立刻的:“這就是他們為什麼領先我們的原因。”他仍然相信真正的創新發生在美國,而中國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優化和複製,而不是開闢新天地。這是一個在中國投資人工智能方面表現非常好(至少在紙面上!)的人,但他對硅谷的連接性和活力的印象仍然是壓倒性的。 與此同時,投資者B的基金更傾向於人工智能加硬件。他一直在前往那些在互聯網行業主導時幾乎沒有注意到的二線和三線城市,而他所發現的讓他感到興奮。他談到智能製造周圍活動的激增,並且如他所說,“製造智能產品”。在他看來,中國在這個領域有望領先,擁有既有韌性又有活力的供應鏈和生態系統,他的投資組合也反映了這一點。 並排放在一起,這兩個人可能看起來可以互換——專注於人工智能的早期階段中國風險投資者。如果你瀏覽他們的簡歷或基金的描述,你會認為他們是同一類型的人。但他們實際上對中國科技發生的事情有著兩種截然不同、基於數據的解讀。兩者都沒有錯——他們只是調諧到系統的不同層次,因此他們的理論相應地分歧。當然,完整的畫面包括他們兩個人(以及其他許多人的看法)。 這就是為什麼,如果你想理解這個生態系統,你必須與合適的人在合適的深度和合適的背景下交談。否則,你會錯過他們告訴你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