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怎麼從對沖基金的角度提升你的Crypto交易能力?
大家好,我是 Cald.
我看到 Crypto 圈的朋友們,痴迷於尋找下一個百倍幣,研究各種鏈上 alpha,但他們的帳戶淨值曲線卻常常波動巨大,很多人明明看對了方向,卻死在了黎明前。
為什麼?因為他們的交易體系裡,缺了一個最重要的角色:一個首席風險預算官。
第一課:停止“頭寸管理”,開始“風險預算”
我們先拋棄“倉位管理”這個詞,它有誤導性。它讓你關注“我下了多少本金”,而機構關注的是“我分配了多少風險”。
在對沖基金,我們不叫“倉位管理”,我們談論的是 VaR (Value at Risk) Budgeting。
每個 Pod(交易小組)在年初就會拿到一份風險預算,也就是一個明確的 VaR Limit。這就像你玩遊戲,開局只有100點血量。你的每一筆操作,消耗的不是你的金錢,而是你寶貴的“血量”(風險預算)。
這個機制從根本上改變了交易的性質:
1.從追求無限收益,變為在有限風險下的最優解。
2. 迫使你將每一筆交易都量化為“風險單位”。
如何量化?
就要用到那個核心公式:預期收益 / 波動率。
一個高夏普率的交易,就是用極小的風險預算,去撬動一個潛在的高回報。而一個你“感覺良好”的 all-in 操作,可能在開倉的瞬間就花光了你整週的風險預算。
第二課:資產的風險,是動態的、非線性的
Crypto trader 最大的誤區之一,就是把資產當成一個靜態的東西。
在機構眼中,不存在“比特幣”這個恆定的資產,只存在“此時此刻的比特幣”。
1. ETF 決議前的 BTC,和橫盤震盪期的 BTC,它們的波動率預期是天壤之別。前者的風險單位可能是後者的5倍、10倍。如果你的 sizing(頭寸規模)一成不變,那你其實是在用完全不同的風險去賭博。
2. 同樣是 $10,000 美金,滿倉現貨 SOL,和用 $1,000 美金開 10x 杠杆的 SOL 合約,雖然名義本金不同,但它們在某一時刻可能佔用的是你同等級別的風險預算。
專業交易員的日常,就是不斷地對場上所有資產進行動態的風險評估。一個資產在重大事件(比如 CPI 數據公布、項目重大升級)前後,會經歷 Volatility Shock (波動性衝擊),它的風險定價會發生劇變。你的 sizing 必須隨之調整,否則就是對風險的傲慢。

96.19K
熱門
排行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