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福大學數位經濟實驗室的一篇新論文:《煤礦中的金絲雀?關於人工智慧近期就業影響的六個事實》 煤礦裡的金絲雀的意思大家都知道,礦工們通常會帶金絲雀去煤礦檢測二氧化碳。它們體型小,呼吸快,新陳代謝也快,所以更容易受到有毒氣體的侵害,這能給礦工們更多的時間採取行動。這裡對應的就是AI對就業影響的早期預警信號。 先說結論:AI對就業市場的衝擊已經開始了,而且首當其衝的是剛剛踏入職場的年輕人。 標題中說的六個事實是哪六大事實呢? 1. AI 精準打擊入門崗位 自2022年底(ChatGPT發布的節點)以來,在最容易受AI影響的職業中(如軟體開發、客戶服務),22-25歲早期職業員工的就業率出現了高達13%的相對下降。相比之下,在同一家公司從事同樣工作的資深員工,或者在受AI影響較小的行業(如護士助理)工作的同齡人,就業情況保持穩定甚至持續增長。 2. AI 成為年輕人就業增長停滯的“元凶” 雖然美國整體就業市場依然強勁,但22-25歲年輕人的總體就業增長自2022年底以來幾乎陷於停滯。正是因為AI對部分行業入門崗位的衝擊,拉低了年輕群體的整體就業增長數據。 3. “替代型AI” vs “增強型AI” 並非所有AI都會“搶飯碗”。就業下降主要集中在AI能自動化(Automate)人類工作的領域。而在那些AI主要用於增強(Augment)人類能力的領域,就業並未出現下滑,甚至有所增長。簡單說,如果AI是幫你幹重複性的活,你的崗位就危險;如果AI是給你提供更強工具,你的價值反而會提升。 4. 這不是科技行業獨有現象 有人可能會說,這只是因為科技公司不景氣。但研究通過控制“公司層面的衝擊”(即無論員工是什麼崗位,公司整體都在縮招),發現針對年輕、高風險崗位的就業下降趨勢依然顯著。這意味著,即便在同一家公司內部,管理者也傾向於用AI替代部分入門級工作,而不是全面縮減招聘。 5. 衝擊體現在“崗位數量”而非“薪酬” 有趣的是,儘管入門崗位在減少,但這些崗位的薪酬水平並沒有明顯變化。這表明,勞動力市場的調整目前主要體現在企業選擇“少招人”或“不招人”,而不是通過“降薪”來削減成本。 6. 時間點對得上 以上所有趨勢都清晰地指向2022年底,也就是生成式AI工具大規模普及的時間點。而且研究還排除了遠程辦公、外包等其他潛在因素的干擾,讓結論更加可信。 那麼這篇論文數據哪來的?結論靠譜嗎? 研究團隊使用美國最大薪資服務商ADP的月度個體級記錄(覆蓋數百萬員工、數萬家公司,2021–2025),把崗位映射到兩套AI暴露指標:一套來自GPT‑4任務暴露度(Eloundou等),一套來自Anthropic的Claude對話數據,後者還能區分“自動化”vs“增強式”使用場景。通過對比不同年齡段、不同暴露五分位的就業人數與薪酬走勢,並在模型中吸收公司‑時間衝擊,得到上述六個事實。 我個人覺得結論相對靠譜。 “自動化(Automation)”與“增強(Augmentation)”的區別是什麼? 這篇論文的研究發現,就業崗位減少主要集中在AI能“自動化”的領域,而在AI起“增強”作用的領域,就業並未減少甚至還在增長。 簡單來說,自動化是讓AI代替人去工作,而增強是讓AI輔助人更好地工作。 舉例子來說,作為軟體工程師,如果只是實現一個已經設計好的模塊,這部分AI其實可以自動化完成,還有一些測試工作,也是可以通過自動化腳本完成的。但如果是做系統設計、需求分析、代碼審查,這些AI就只能輔助增強。
AI Dance
AI Dance8月28日 10:24
史丹佛數位經濟實驗室對就業的研究……這張圖片相當……可怕……
63.82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