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 #AI 和 #RWA 是我們團隊重點研究的賽道,我們每天看十幾份白皮書或者商業計劃書。講真的,太多“蹭熱點”的項目了。什麼“ #AI+#Web3”,說得天花亂墜,實際一問落地邏輯,十有八九是虛的。但當我閱讀完 #OpenLedger 白皮書,心裏咯噔了一下:這個項目是真的有料,不是PPT融資,而是看準了 #AI 行業的痛點,腳踏實地的去解決。 #AI 發展到現在,幾個核心痛點其實特別明顯: 1️⃣貢獻者沒錢賺 數據提供者、模型開發者、標註工人,甚至給模型反饋的用戶,基本都是給大廠打工。辛苦貢獻,最後賺走的是平臺,生態根本跑不起來。 2️⃣模型是黑盒 大家用的 #AI 到底是怎麼訓練的?用了誰的數據?為什麼得出這個結果?沒人說得清。這在醫療、金融這些領域是硬傷——你不透明,別人就不敢用。 3️⃣通用模型並非萬能 像GPT-4這種大模型,當然厲害,但遇到垂直領域(比如癌症診斷、金融風控),它就力不從心了。未來趨勢一定是小而專的專用模型,但這就需要精準的數據和激勵機制。 🎯 #OpenLedger 白皮書中,採用的技術方案特別直接:用區塊鏈的透明和激勵機制,來解決 #AI 的數據激勵、價值歸屬和可信性。 #OpenLedger 的幾個核心點,我覺得特別牛: ✅歸因證明(Proof of Attribution) 這相當於 #AI 的“記賬系統”。誰貢獻了數據、誰訓練了模型、誰提供了算力,都能被記錄下來。更重要的是——當模型被用到推理裡產生價值時,收益會自動按比例分給這些貢獻者。 這下好了,大家不再是“給平臺白打工”,而是“合夥人”,誰的貢獻越大,賺得越多。這個機制直接解決了數據匱乏和激勵不足的問題。 ✅ #AI 原生經濟系統 以前互聯網經濟靠廣告、SEO,但 #AI 驅動的時代不同了。#OpenLedger 提供了一整套“AI經濟底層”:每次調用模型、每次推理,都需要付費,而這筆錢會被透明分配。相當於,這是一個 可持續的 #AI 供需市場,而不是單純的補貼或者空轉。 ✅專注專用模型 它不是去硬剛 GPT,而是搭建好工具鏈(Datanets、ModelFactory、OpenLoRA),讓開發者更容易訓練垂直領域的模型。醫療、金融、網絡安全這些領域裡,專業模型更容易落地,也更有商業價值。 為什麼我看好 #OpenLedger? 1️⃣解決真痛點 #AI 現在最缺的不是算力,而是激勵機制和信任。#OpenLedger 的“歸因證明”切到了核心,一旦能跑起來,就是飛輪效應:更多人貢獻數據 → 模型更好 → 更多用戶使用 → 更多收益迴流貢獻者。 2️⃣技術棧完整 它不是空喊口號,白皮書裡有清晰的架構:EVM兼容鏈、歸因證明、工具套件。我看到的不是空想,而是一個能跑的系統,並且已經落地。 3️⃣代幣經濟設計合理 #OpenLedger 的代幣 $OPEN ,不只是個“交易代幣”,而是整個生態的“血液”: •用來支付模型推理費、訓練費 •用來激勵數據和模型貢獻 •用來治理協議 •用來做Gas 代幣和使用場景緊緊綁在一起,越多人用,代幣需求越大。這是我見過十分健康的Tokenomics。 另外Token分配我也看了一下: •總量 10億枚 •社區 + 生態一共 61.7%(空投佔比5%,十分大方),佔比非常高,說明項目方是真的想做生態,而不是圈錢走人。 •投資人和團隊鎖倉12個月崖期 + 36 個月線性釋放,這個設計也挺合理,能避免早期砸盤 •TGE 流通 21.55%,流動性和啟動獎勵都有保障 所以整體來看,#OpenLedger TGE感覺比較穩,既能保護生態發展,又避免短期泡沫。 如果說 ChatGPT 讓大家看見了AI的潛力,那麼 #OpenLedger 這種項目,是在鋪 #AI 經濟的地基。它讓數據和價值迴歸貢獻者,推動專用模型的發展,這一步一旦走通,未來會是 #AI 領域繞不開的基礎設施,值得重點關注和留意。🧐
Openledger Foundation
Openledger Foundation9月4日 04:08
比特幣重新定義了貨幣。 以太坊重新定義了金融。 OpenLedger 重新定義了人工智慧經濟。 我們的白皮書為可驗證和公平的人工智慧未來奠定了基礎。基於斯坦福大學的數據歸屬研究,它表明每一條數據都很重要,每位貢獻者都得到認可。 不再有黑箱模型。 開放。值得信賴。可追溯。 繼續閱讀:
47.59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