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一下:我怎麼開始把寫的東西變成資產的 一直以來,寫 DeFi 策略內容這件事,說實話挺吃力不討好的。你花了很多時間,認真梳理邏輯、做數據對比、寫好執行思路,發在推上、Mirror 上,可能有人點贊、轉發,甚至真的照著做了,但回頭看,對你來說並沒有太多直接回報。 內容被看到了,但也就到此為止。它沒有真正流通起來,更談不上變成一項資產。 而 INFINIT V2 提供的,是一種全新的路徑。它讓策略不再只是寫出來讓人看,而是可以打包成鏈上可執行的組件,公開發佈,並在被執行、被調用的過程中自動記錄行為,按照實際表現回饋創作者。 你只需要寫出一個值得嘗試的策略,系統會幫助你完成後續步驟:生成執行結構、部署到鏈上、追蹤調用表現。過去那條“內容 → 互動 → 模糊聲譽”的路徑,現在終於可以延伸為“內容 → 執行 → 鏈上收益”的閉環。 對我這種習慣記錄交易邏輯、分析框架的人來說,這種改變其實很有感。因為它不只是優化了創作者體驗,而是真的在重構策略內容的價值路徑。 創作門檻變低了,也更友好了 更讓我驚喜的是,INFINIT V2 不只是做了一套複雜系統,而是真正考慮了“怎麼讓更多人能參與”。 你不需要寫代碼、不需要自己搭頁面,甚至不需要瞭解太多 DeFi 底層協議的細節。 只要你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思路,比如我想做一個滾動穩定幣收益的組合策略,系統就能理解你的輸入,生成對應的執行結構,通過 Agent Swarm 拆解出一整套鏈上邏輯。 整個過程像是在寫一句 prompt,但這次生成的不是圖片,而是一個可以直接執行的策略模塊。 對創作者來說,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你不需要為了變現,去遷就內容平臺的分發機制,不需要追求流量公式,而是可以把真正有用的策略變成資產,交給鏈上的生態去評估、調用、反饋。 而且這些策略的執行情況、調用量、歷史表現,都會被記錄下來,沉澱成你個人的 reputational layer。一個長期被調用、表現良好的策略,不需要任何人背書,它的數據就是最好的說明。 FINIT Yappers 的最後呼喚📢 順帶說一句,現在剛好是一個值得發聲的時刻。 INFINIT 第 1 季還剩下最後 5 天,Yapper 排行榜還沒有封榜。如果你最近有在關注這個生態、看策略、寫內容,其實都可以參與這次活動。 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衝榜遊戲,它更像是在鼓勵大家寫下自己的理解與觀察。你不需要寫技術文,也不需要預測市場,只要分享你怎麼看待策略、協作、創作變現這件事——就已經很有意義了。 你的聲音很重要。你的見解,也值得被記錄。在這個階段,大聲說出來,也許會比你想的更有價值。 小結:不是突然爆發,而是路徑終於成形了 這幾周用下來,我越來越覺得,INFINIT 並不只是一個策略平臺,它更像是在搭建一個“可協作的鏈上內容系統”。 它把原本零散的幾件事連接了起來:內容創作、鏈上執行、數據追蹤、收益回饋、聲譽積累。這是一套真正有可能運作起來的生態邏輯。 對用戶來說,你可以複用高手策略,或者親手寫一個。 對創作者來說,你終於能看到寫出來的東西如何真正變成長期價值。 對整個系統來說,這是一次從“工具”走向“網絡”的過程。 如果你也關注策略創作、內容變現,或者只是對 Web3 的協作模式感興趣,這個版本的 INFINIT 值得花一點時間瞭解一下。 也歡迎你現在就寫下自己的想法,說不定這一帖,就是屬於你的第一條鏈上資產。
INFINIT
INFINIT2025年7月31日
最後呼籲 INFINIT Yappers 📢 距離第一季結束還有 7 天,而 INFINIT 排行榜仍然開放。 你的看法很重要。你的見解很有價值。在最重要的時刻不要沉默。 是時候發聲了。
52.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