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話題
#
Bonk 生態迷因幣展現強韌勢頭
#
有消息稱 Pump.fun 計劃 40 億估值發幣,引發市場猜測
#
Solana 新代幣發射平臺 Boop.Fun 風頭正勁

Rinoa
加密/股票/期權交易員 $BTC $ETH $SOL HODL'er。僅提供意見,而不是建議!
最近在看 Bluwhale,路子還挺特別的。
沒有預售,也沒有機構站臺,整個項目是靠社區一點點推起來的。團隊是 Stanford、Berkeley 出來的老創業人,在試著搭一個 AI 網絡,開放接入、自由參與,連代理的排序和流量也都由用戶推動。
這兩天他們上線了一個新功能,可以選擇你支持的 AI,助力它登榜。這個榜單不是擺設,後面在平臺裡的排序、分發節奏都會受它影響。
入口在這:
操作很輕,幾步就能參與,過程鏈上透明,參與感還挺強的。
$BLUP 昨天剛上線了幾個平臺,首日表現不錯,在 Gate 的熱度區也衝上了前三。
Gate:
MEXC:
在 Bluwhale 網絡裡,$BLUP 是一個核心通行憑證,可以解鎖權限、提升等級,未來也有更多互動空間。
項目還在早期階段,節奏不算快,但底子清楚,方向也挺明確的。
如果你最近也在看 AI 和鏈結合的方向,可以從這個入口開始感受一下。

11.02K
最近有朋友在問我,現在OTC用哪個平臺更靠譜一點?
其實這個問題我自己前陣子也重新梳理過一遍,現在的環境變了,單看誰價格好、掛得多已經不夠用了,更關鍵的,還是要看平臺的風控機制是不是前置的,商戶管理是不是做到了閉環。
我自己這兩個月用@HuobiGlobal C2C的甄選站比較多,說實話,有些細節做得比我預期中成熟。尤其是這次頁面更新之後,很多體驗是實打實變順了的。
首先是甄選商家的標籤系統,這個我覺得改得很聰明。
現在每個商戶都會帶黑金標識,同時平臺會把他們的實名狀態、是否有歷史凍結、評價好壞、交易穩定性用標籤在列表頁直接展示出來。也就是說,在我還沒點進聊天框之前,基本就能初步判斷這個商家靠不靠譜。
舉個例子,以前我會習慣性先挑價格,再點進去看是不是老商家、有沒有風險記錄,但現在我會更願意從有黑金標的商家裡選,雖然價格可能不是最極致的,但整個鏈路更安心,信息對稱、效率也高。
再說風控這一塊,是我覺得火幣目前優勢比較明顯的地方。他們上線了一個關鍵詞報警系統,我一開始沒太在意,後來有次朋友出入金過程中提到一些敏感詞,結果平臺直接彈出提醒提示對話風險,後臺人員也立刻介入了。
這個機制說白了,就是用歷史數據訓練出來的敏感詞模型,部署在用戶聊天場景中,一旦觸發,系統自動響應。
這種“事前防線”我非常認可,因為OTC最怕的就是你以為一切正常,結果出了事沒人理你。而火幣的機制是風控提前介入,有系統監測,也有人工審核跟進,而且是24小時在線巡檢,基本可以做到分鐘級響應。
這點我驗證過幾次,白天晚上都試過,在凌晨快1點的時候,平臺也能很快給到迴應。有種被“值班團隊兜底”的感覺,確實安心不少。
商戶篩選機制方面,甄選站是設了硬門檻的,比如必須是實名、無凍結、無異常行為、交易穩定,平臺還會定期進行合規複審。我看了幾個經常掛單的甄選商戶,都是老用戶,有些交易筆數已經幾萬了,而且口碑一直穩定。
用下來我有一個比較強的感覺:現在火幣不是把甄選當成“賣點”來做,而是真的在用機制篩選和運營一個長期可信的交易池。這對我們這些需要頻繁出入金的人來說,是實實在在有價值的。
有一點可能不是那麼顯性的變化,但我特別在意:甄選商戶在接單響應上確實更快、更專業,不太會有臨時換賬號、話術模糊這種情況。流程清晰、到賬及時,對接也順,這種細節上的體驗,一兩次可能不明顯,但用久了差別非常大。
最後,關於價格、手續費這種最敏感的部分,我也想講一點自己的理解:有時候價格可能差幾分錢,但省下的是大量溝通和反覆確認的時間,還有出問題後的追責成本。特別是你一次交易金額稍大一點,那種“流程不穩”的不確定性,會放大得很明顯。
所以我現在的選擇標準更偏機制,哪怕不那麼“卷價格”,但流程乾淨、平臺介入及時,我願意多出一點點成本去換更安心的交付。
這只是我個人的一些使用感受,不算什麼推薦,更不是站隊。
但如果你也和我一樣,是需要穩定出入金的那類用戶,或許可以自己試試看現在火幣甄選站的整體節奏,跟你印象中的OTC,可能已經不太一樣了。
@HuobiGlobal @sunyuchentron @HTX_Molly @qingyang007 @ceee333_ @xiaojiucai_andy

50.72K
記錄一下:我怎麼開始把寫的東西變成資產的
一直以來,寫 DeFi 策略內容這件事,說實話挺吃力不討好的。你花了很多時間,認真梳理邏輯、做數據對比、寫好執行思路,發在推上、Mirror 上,可能有人點贊、轉發,甚至真的照著做了,但回頭看,對你來說並沒有太多直接回報。
內容被看到了,但也就到此為止。它沒有真正流通起來,更談不上變成一項資產。
而 INFINIT V2 提供的,是一種全新的路徑。它讓策略不再只是寫出來讓人看,而是可以打包成鏈上可執行的組件,公開發佈,並在被執行、被調用的過程中自動記錄行為,按照實際表現回饋創作者。
你只需要寫出一個值得嘗試的策略,系統會幫助你完成後續步驟:生成執行結構、部署到鏈上、追蹤調用表現。過去那條“內容 → 互動 → 模糊聲譽”的路徑,現在終於可以延伸為“內容 → 執行 → 鏈上收益”的閉環。
對我這種習慣記錄交易邏輯、分析框架的人來說,這種改變其實很有感。因為它不只是優化了創作者體驗,而是真的在重構策略內容的價值路徑。
創作門檻變低了,也更友好了
更讓我驚喜的是,INFINIT V2 不只是做了一套複雜系統,而是真正考慮了“怎麼讓更多人能參與”。
你不需要寫代碼、不需要自己搭頁面,甚至不需要瞭解太多 DeFi 底層協議的細節。
只要你能清楚表達自己的思路,比如我想做一個滾動穩定幣收益的組合策略,系統就能理解你的輸入,生成對應的執行結構,通過 Agent Swarm 拆解出一整套鏈上邏輯。
整個過程像是在寫一句 prompt,但這次生成的不是圖片,而是一個可以直接執行的策略模塊。
對創作者來說,這意味著什麼?
意味著你不需要為了變現,去遷就內容平臺的分發機制,不需要追求流量公式,而是可以把真正有用的策略變成資產,交給鏈上的生態去評估、調用、反饋。
而且這些策略的執行情況、調用量、歷史表現,都會被記錄下來,沉澱成你個人的 reputational layer。一個長期被調用、表現良好的策略,不需要任何人背書,它的數據就是最好的說明。
FINIT Yappers 的最後呼喚📢
順帶說一句,現在剛好是一個值得發聲的時刻。
INFINIT 第 1 季還剩下最後 5 天,Yapper 排行榜還沒有封榜。如果你最近有在關注這個生態、看策略、寫內容,其實都可以參與這次活動。
這不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衝榜遊戲,它更像是在鼓勵大家寫下自己的理解與觀察。你不需要寫技術文,也不需要預測市場,只要分享你怎麼看待策略、協作、創作變現這件事——就已經很有意義了。
你的聲音很重要。你的見解,也值得被記錄。在這個階段,大聲說出來,也許會比你想的更有價值。
小結:不是突然爆發,而是路徑終於成形了
這幾周用下來,我越來越覺得,INFINIT 並不只是一個策略平臺,它更像是在搭建一個“可協作的鏈上內容系統”。
它把原本零散的幾件事連接了起來:內容創作、鏈上執行、數據追蹤、收益回饋、聲譽積累。這是一套真正有可能運作起來的生態邏輯。
對用戶來說,你可以複用高手策略,或者親手寫一個。
對創作者來說,你終於能看到寫出來的東西如何真正變成長期價值。
對整個系統來說,這是一次從“工具”走向“網絡”的過程。
如果你也關注策略創作、內容變現,或者只是對 Web3 的協作模式感興趣,這個版本的 INFINIT 值得花一點時間瞭解一下。
也歡迎你現在就寫下自己的想法,說不定這一帖,就是屬於你的第一條鏈上資產。


INFINIT2025年7月31日
最後呼籲 INFINIT Yappers 📢
距離第一季結束還有 7 天,而 INFINIT 排行榜仍然開放。
你的看法很重要。你的見解很有價值。在最重要的時刻不要沉默。
是時候發聲了。

52.48K
熱門
排行
收藏
鏈上熱點
X 熱門榜
近期融資
最受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