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话题
#
Bonk 生态迷因币展现强韧势头
#
有消息称 Pump.fun 计划 40 亿估值发币,引发市场猜测
#
Solana 新代币发射平台 Boop.Fun 风头正劲

Rinoa
加密/股票/期权交易员 $BTC $ETH $SOL HODL'er。仅提供意见,而不是建议!
最近在看 Bluwhale,路子还挺特别的。
没有预售,也没有机构站台,整个项目是靠社区一点点推起来的。团队是 Stanford、Berkeley 出来的老创业人,在试着搭一个 AI 网络,开放接入、自由参与,连代理的排序和流量也都由用户推动。
这两天他们上线了一个新功能,可以选择你支持的 AI,助力它登榜。这个榜单不是摆设,后面在平台里的排序、分发节奏都会受它影响。
入口在这:
操作很轻,几步就能参与,过程链上透明,参与感还挺强的。
$BLUP 昨天刚上线了几个平台,首日表现不错,在 Gate 的热度区也冲上了前三。
Gate:
MEXC:
在 Bluwhale 网络里,$BLUP 是一个核心通行凭证,可以解锁权限、提升等级,未来也有更多互动空间。
项目还在早期阶段,节奏不算快,但底子清楚,方向也挺明确的。
如果你最近也在看 AI 和链结合的方向,可以从这个入口开始感受一下。

11.02K
最近有朋友在问我,现在OTC用哪个平台更靠谱一点?
其实这个问题我自己前阵子也重新梳理过一遍,现在的环境变了,单看谁价格好、挂得多已经不够用了,更关键的,还是要看平台的风控机制是不是前置的,商户管理是不是做到了闭环。
我自己这两个月用@HuobiGlobal C2C的甄选站比较多,说实话,有些细节做得比我预期中成熟。尤其是这次页面更新之后,很多体验是实打实变顺了的。
首先是甄选商家的标签系统,这个我觉得改得很聪明。
现在每个商户都会带黑金标识,同时平台会把他们的实名状态、是否有历史冻结、评价好坏、交易稳定性用标签在列表页直接展示出来。也就是说,在我还没点进聊天框之前,基本就能初步判断这个商家靠不靠谱。
举个例子,以前我会习惯性先挑价格,再点进去看是不是老商家、有没有风险记录,但现在我会更愿意从有黑金标的商家里选,虽然价格可能不是最极致的,但整个链路更安心,信息对称、效率也高。
再说风控这一块,是我觉得火币目前优势比较明显的地方。他们上线了一个关键词报警系统,我一开始没太在意,后来有次朋友出入金过程中提到一些敏感词,结果平台直接弹出提醒提示对话风险,后台人员也立刻介入了。
这个机制说白了,就是用历史数据训练出来的敏感词模型,部署在用户聊天场景中,一旦触发,系统自动响应。
这种“事前防线”我非常认可,因为OTC最怕的就是你以为一切正常,结果出了事没人理你。而火币的机制是风控提前介入,有系统监测,也有人工审核跟进,而且是24小时在线巡检,基本可以做到分钟级响应。
这点我验证过几次,白天晚上都试过,在凌晨快1点的时候,平台也能很快给到回应。有种被“值班团队兜底”的感觉,确实安心不少。
商户筛选机制方面,甄选站是设了硬门槛的,比如必须是实名、无冻结、无异常行为、交易稳定,平台还会定期进行合规复审。我看了几个经常挂单的甄选商户,都是老用户,有些交易笔数已经几万了,而且口碑一直稳定。
用下来我有一个比较强的感觉:现在火币不是把甄选当成“卖点”来做,而是真的在用机制筛选和运营一个长期可信的交易池。这对我们这些需要频繁出入金的人来说,是实实在在有价值的。
有一点可能不是那么显性的变化,但我特别在意:甄选商户在接单响应上确实更快、更专业,不太会有临时换账号、话术模糊这种情况。流程清晰、到账及时,对接也顺,这种细节上的体验,一两次可能不明显,但用久了差别非常大。
最后,关于价格、手续费这种最敏感的部分,我也想讲一点自己的理解:有时候价格可能差几分钱,但省下的是大量沟通和反复确认的时间,还有出问题后的追责成本。特别是你一次交易金额稍大一点,那种“流程不稳”的不确定性,会放大得很明显。
所以我现在的选择标准更偏机制,哪怕不那么“卷价格”,但流程干净、平台介入及时,我愿意多出一点点成本去换更安心的交付。
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些使用感受,不算什么推荐,更不是站队。
但如果你也和我一样,是需要稳定出入金的那类用户,或许可以自己试试看现在火币甄选站的整体节奏,跟你印象中的OTC,可能已经不太一样了。
@HuobiGlobal @sunyuchentron @HTX_Molly @qingyang007 @ceee333_ @xiaojiucai_andy

50.72K
记录一下:我怎么开始把写的东西变成资产的
一直以来,写 DeFi 策略内容这件事,说实话挺吃力不讨好的。你花了很多时间,认真梳理逻辑、做数据对比、写好执行思路,发在推上、Mirror 上,可能有人点赞、转发,甚至真的照着做了,但回头看,对你来说并没有太多直接回报。
内容被看到了,但也就到此为止。它没有真正流通起来,更谈不上变成一项资产。
而 INFINIT V2 提供的,是一种全新的路径。它让策略不再只是写出来让人看,而是可以打包成链上可执行的组件,公开发布,并在被执行、被调用的过程中自动记录行为,按照实际表现回馈创作者。
你只需要写出一个值得尝试的策略,系统会帮助你完成后续步骤:生成执行结构、部署到链上、追踪调用表现。过去那条“内容 → 互动 → 模糊声誉”的路径,现在终于可以延伸为“内容 → 执行 → 链上收益”的闭环。
对我这种习惯记录交易逻辑、分析框架的人来说,这种改变其实很有感。因为它不只是优化了创作者体验,而是真的在重构策略内容的价值路径。
创作门槛变低了,也更友好了
更让我惊喜的是,INFINIT V2 不只是做了一套复杂系统,而是真正考虑了“怎么让更多人能参与”。
你不需要写代码、不需要自己搭页面,甚至不需要了解太多 DeFi 底层协议的细节。
只要你能清楚表达自己的思路,比如我想做一个滚动稳定币收益的组合策略,系统就能理解你的输入,生成对应的执行结构,通过 Agent Swarm 拆解出一整套链上逻辑。
整个过程像是在写一句 prompt,但这次生成的不是图片,而是一个可以直接执行的策略模块。
对创作者来说,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你不需要为了变现,去迁就内容平台的分发机制,不需要追求流量公式,而是可以把真正有用的策略变成资产,交给链上的生态去评估、调用、反馈。
而且这些策略的执行情况、调用量、历史表现,都会被记录下来,沉淀成你个人的 reputational layer。一个长期被调用、表现良好的策略,不需要任何人背书,它的数据就是最好的说明。
FINIT Yappers 的最后呼唤📢
顺带说一句,现在刚好是一个值得发声的时刻。
INFINIT 第 1 季还剩下最后 5 天,Yapper 排行榜还没有封榜。如果你最近有在关注这个生态、看策略、写内容,其实都可以参与这次活动。
这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冲榜游戏,它更像是在鼓励大家写下自己的理解与观察。你不需要写技术文,也不需要预测市场,只要分享你怎么看待策略、协作、创作变现这件事——就已经很有意义了。
你的声音很重要。你的见解,也值得被记录。在这个阶段,大声说出来,也许会比你想的更有价值。
小结:不是突然爆发,而是路径终于成形了
这几周用下来,我越来越觉得,INFINIT 并不只是一个策略平台,它更像是在搭建一个“可协作的链上内容系统”。
它把原本零散的几件事连接了起来:内容创作、链上执行、数据追踪、收益回馈、声誉积累。这是一套真正有可能运作起来的生态逻辑。
对用户来说,你可以复用高手策略,或者亲手写一个。
对创作者来说,你终于能看到写出来的东西如何真正变成长期价值。
对整个系统来说,这是一次从“工具”走向“网络”的过程。
如果你也关注策略创作、内容变现,或者只是对 Web3 的协作模式感兴趣,这个版本的 INFINIT 值得花一点时间了解一下。
也欢迎你现在就写下自己的想法,说不定这一帖,就是属于你的第一条链上资产。


INFINIT2025年7月31日
最后呼吁 INFINIT Yappers 📢
距离第一季还有 7 天,INFINIT 排行榜仍然开放。
你的观点很重要。你的见解很有价值。在最关键的时候不要沉默。
是时候发声了。

52.48K
热门
排行
收藏
链上热点
X 热门榜
近期融资
最受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