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了一本书叫稀缺,作者列举了大量的试验案例,来阐述了几个观点, 稀缺 是拥有少于需求。 稀缺心态会俘获注意力,降低认知和执行力,他会存在于潜意识中,影响着对周边世界的认知。 总结:稀缺陷阱,令人入不敷出,不知如何分配资源,且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手足无措。使人变笨变得冲动。我们不得不在流体智力和执行控制力减弱的情况下,依靠更为有限的脑力去勉强度日。生活,就这样变得艰难起来。 我联想到了卢先生讲的三段:断是非,断大小,断远近。 也想到了 心外无物和心外无理。 用阳明先生的话来说,稀缺心态就是心性被外在奴役以致自主性迷失。 老外的解法是通过外部调整来设置暖冲区,强调要有余闲。比如在刚发工资宽裕的时候开始设置储蓄等动作。而阳明先生心即理直至问题本质,告诉你在资源稀缺的限制中依然保持本心澄明做出明智选择。 相比之下,老外花那么大的力气搞的科学严谨高大上,但仅仅是皮毛而已,他真的没有古代圣贤们研究的明白。
2.48K